
我國交換中心應重新定位發展模式
我國交換中心應重新定位發展模式 【來源: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郵電報社】 |
交換中心的興起始于1991年。以互惠互利為目的的UUNET、PSINet和CerfNET合作建立了全球第一個商業性互聯網交換中心(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簡寫為CIX),開創了互聯網合作互聯的先河。此后,美國、歐洲的交換中心陸續涌現,當時全球互聯網仍在發展階段,交換中心不論用戶規模還是交換流量的規模都非常小。以AMS-IX為例,到1998年,其平均流量僅有81Mbps。
各成員需求的多樣化勢必要求交換中心能夠提供更加靈活的互聯方式。為此,交換中心衍生出開放的多邊對等交換、單邊對等交換、轉接互聯等多種方式。除基本的互聯業務外,服務器托管服務、增強用戶性能技術(如Network Performance Hubs、Application Performance Node、Closed User Group)等成為交換中心普遍提供的業務。 國外互聯網交換中心大多由中立的第三方建設,向參與方提供接口帶寬接入互聯網交換中心,有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兩種運營模式,盈利性互聯網交換中心由專業團隊負責運營和維護,非盈利性組織多由科研機構在政府的資助下實現日常運維。國外互聯網交換中心接入成員包括電信運營商、ISP、ICP、金融機構、科研院校。近年來,垂直產業也進入交換中心領域,如公司、數字媒體、IT服務、云服務、移動計算等;并繼續向數字媒體、社交媒體、游戲公司擴展。內容商在交換中心的比重越來越大。統計全球交換中心的成員可知,接入交換中心最多的前10名中,5家都是互聯網內容提供商。參與者的豐富程度,成為吸引成員進入交換中心的重要指標。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交換中心擁有政府背景,具備中立性,但參與方僅限于擁有互聯網骨干網絡的單位,這些網絡單位之間直聯帶寬和直聯地點已經較為豐富,因此交換中心的需求和作用在我國不夠明顯。參考國際互聯網發展經驗,交換中心能夠促進互聯網行業的良好發展。我國交換中心可以重新定位發展模式,作為直聯方式的有益補充,營造我國互聯網網間互聯互通生態體系及發展環境。首先需要在接入對象方面進行擴展,廣泛地將ICP、ISP、CDN等有互聯互通需求的企事業單位納入互聯互通服務范疇。其次為吸引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入駐,需要在業務資費、提供方式和種類方面進行探索改進。低于當前中小互聯網企業多線接入成本且質量有保證的接入服務,才是吸引企業入駐的主要手段。吸引企業加入后,交換中心配合發展IDC、為用戶提升網絡性能等增值業務,將引領交換中心逐步走向穩定發展。 |